眉山观察 谭笑非 四川在线记者 张蒙 视频 方旭三苏祠博物馆 供图
7月底,眉山三苏祠内,古树葱葱。在三苏祠博物馆式苏轩内举办的“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自6月8日开展以来,已吸引六万余人观展,来到三苏祠的游客更是达到二十万余人,不少亲子和研学游客来此参观,三苏家风家教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资料图】
主题展现场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悬挂在三苏祠门口的这副楹联,既道出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也暗含着古往今来家道兴盛的文化密码。
传承:从三苏家风家教中汲取养分
一祠品三苏,一馆阅千年。三苏家风脱胎于宋代重视文治的士风和眉州文教昌盛的乡风,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瑰宝,展览的第一篇章也从家风、家教、家训开启。
怎样的家风家教,才能培养出如此旷世奇才?在展览里便开辟出专门的单元介绍苏轼的父亲苏洵教子故事。
苏轼、苏辙之父苏洵虽然“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但是“二十七,始发愤”,幡然醒悟后便闭门苦读十年。大器晚成的苏洵吸取自己“以懒钝废于世”的教训,悉心指导苏轼、苏辙读书治学。
苏洵要求两个儿子每天都要背诵和抄阅古籍经典、熟记经史。晚年的苏轼曾梦见小时候没有按时背诵《春秋》一书,被父亲惩戒,吓得出了一身大汗。有诗为证:“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由此可见苏洵教育之严格。
除了父亲苏洵,在苏轼、苏辙的成长道路上,母亲程氏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展览中,有一幅程夫人教子图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围观。
主题展现场
“发现前人藏起来的一坛宝物,对于一般人来讲,可谓是一笔意外之财。可是,程夫人却叫人重新埋好,这种‘非义不取’的精神直接影响了苏轼和苏辙。”跟随游客的脚步,一位母亲正在耐心为小孩讲解三苏故事。
“我之前就对程夫人的教子方式十分推崇,我边逛展边给女儿讲了‘不发宿藏’的故事,在展览浓厚的氛围中孩子听得很认真。”来自资阳的王女士高兴地表示,这次三苏祠之旅收获满满。
弘扬:以“小”见“大”带来深远影响
本次展览“特殊”在哪里?为何能引来众多游客的青睐?
《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策展人翟晓楠认为,不仅因为本次展览把三苏父子的家风家教故事还原、再现到三苏父子的“家”里,让观众在三苏父子的“家”感受三苏家风家教的魅力,更因为三苏家风家教影响深远,把“家”升华为“国”,“忠诚为国始终忧”的爱国情怀引发观众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主题展现场
“程夫人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对于两个儿子的教育受到司马光的高度赞赏。”展览现场,三苏祠讲解员正为游客讲解家风家教故事中的内涵。
程夫人在教育中注重磨砺儿子的节操与人格,曾教苏轼阅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期大臣,他正直清高,很有气节,依法检举过高官权贵二十多人,严厉惩治邪恶。宦官乱政,大力迫害士大夫,史称“党锢之祸”,范滂因此被处以死刑。临刑前,母亲前来与他诀别。范滂安慰母亲不要哀伤。他的母亲说:“你能够与李膺、杜密那样的贤人齐名,死而无憾!人已经有了好名声,又奢求长寿,怎么能够兼得呢?”范滂跪下叩头与母亲告别,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文献中记载,苏轼曾问母亲:“如果我将来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程夫人回答:“你如果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怎么不能成为像范滂母亲那样的人?”程夫人还告诫苏轼、苏辙不要效仿那些以书生自命的人,还常常援引有名节的古人砥砺他们,并且说:“你们如果为正道而死,我不会忧戚。”
在这样的人格教育之下,苏轼从此“奋厉有当世志”,立志奋发向上,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