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霞的惊世发现,唤醒了人们对地质文化的新美学认知。水墨丹霞是艺术源泉,视觉盛宴,开启了地质欣赏的美学新境界,地质新美学成为丹霞旅游的全新体验,吸引游客、专家纷至沓来。
“丹霞”一词在中国文学中第一次出现是曹丕《芙蓉池作诗》中“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这里的“丹霞”指的仅仅是天上绚烂的彩霞。
(资料图片)
1928 年,著名地质学家冯景兰将中国广东等地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1978 年,地貌学家曾昭旋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诗意美感的丹霞地貌名称从此诞生。
水墨丹霞,没有谁在这里刻意画作,没有谁在这里用心点染,大自然的杰作尽现地质之美,丹凤朝阳,霞光霁天。怀揣一颗赏美的心,走进丹霞,相看两不厌,丹心是我心,坐看云起时,霞光是我情。
丹霞之美,美从衷来。
地质美
丹霞奇特景观,是地质历史的天然记录本,是西北干旱区不可多得的原生态、高品位的风景造型地貌。山谷剥落出层层轮廓,仿佛是地球的记录本、时刻表,把那苍古岁月一一呈现,诠释着地球的巨变历程。
意境美
中国文人山水画将气韵、意境、笔墨与自己内心的隐逸完美结合,逸气、不求形似,勾勒出简单、天真的妙境。这里的丹霞谷,有的如鸿篇巨制的山水画,有的是隽永气息的小品之作。远眺、近观、横望、俯视,春阳、夏雨、秋霜、冬雪,充满诗意美、意境美。有的显现着空灵、隽永、含蓄、蕴藏,有的透露着迷远飘渺、奇妙幻境,有的彰显着雄浑幽深、气势如宏。位于水墨丹霞地貌核心的“富春山居图”如中国文人山水画一样,淡墨轻描,意境悠远,如情、境、意、趣完美融合的一幅天地大画大诗。整个丹霞盆地、幽谷如一曲诗情画意的和谐乐章,展露着国人对山水画“虚、淡、静、雅”的审美享受。
诗意美
丹霞地貌“丹山碧水”,与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虚幻出世、禅宗的空灵机智融入到了自然山水中,流淌在文人的笔端。丹霞即将催生丰美的山水诗,而山水诗也将给丹霞地貌景观增添了不朽的文学魅力和人文情怀。
科普美
丹霞地形沉积着地壳的地老天荒。丹霞全景,展示着特色地质的变化历程。发育于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的水墨丹霞是极为罕见的地质奇观,在全国独具特色,是开展地学研究、科谱教育、研学旅游的佳地。
灵动美
庄浪河碧水清流萦绕着层层山峦、穿梭于花海田园,谱写着一首丽婉动人的诗章,咸水河悠悠蜿蜒环绕着丹霞彩丘,鸣奏着七彩的童谣。三十多座水库与丹霞相融一体,形成水韵霞彩、山光倒映的秀美景观。雄浑山谷一鉴开,天光霞彩共徘徊。在景区西部十里铺村,由于水库的建设,库水深入到红山湾地貌中,这是其他同类型景区所不具备的。由于水库建设使彩色山体映衬于一泓湖水之中,使红山湾地貌苍凉雄浑之美中添加灵动,增强了景观的观赏价值和趣味,在干旱区是非常难得的。
色彩美
丹霞崖壁层层叠叠,绵延起伏,与彩色丘陵地貌相伴而生,九色丹青,百里云霞,神韵天成,瑰丽多姿,造型奇特,色彩艳丽,亿年造化,万古沧桑,是地质奇观、瑰丽画卷。“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色彩之美令人惊艳。人间丹霞华彩衣,千古神韵世所稀。水墨丹霞,亿万年昂扬着炽热的激情,静对着天地间的云卷云舒、岁月轮回。
雄壮美
水墨丹霞分布面积达600平方公里,连绵瑰丽,气势磅礴,是目前国内距离城市最近的丹霞地貌群。丹霞地貌类型独特,丹霞崖壁壮观雄浑,红山湾地貌色彩斑斓,犹如跌落人间的彩虹。既可以从周围山上俯瞰全貌,又可深入彩色山岚,欣赏微型石林之妙。观赏方式多样,体验价值高。
融合美
景内微型地貌形式多样,荒漠植被种类丰富;猪驮山、通海山、凤凰山等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苦水镇、杏花村等传统民俗文化灿烂繁荣。这种自然与人文历史的融合,在国内外干旱区地质公园中,是很少见得,极具美学和观赏价值。
地质奇观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美学体验是自然与欣赏者美感认知的共鸣。行游水墨丹霞,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共翻卷、与彩海共阴晴、与诗情共昂扬,与时空对话、与灵魂共舞,任美感浸润,任气势振奋。
水墨丹霞,唤醒了游客对地质美学的新认知,真正让欣赏者的心灵提升到豪放而高迈的境界。
来源:祁重泰